马子云谈碑帖拓本用纸。
存世最早拓本为唐拓,在敦煌石室所发现之《温泉铭》《化度寺塔铭》《柳书金刚经》三种唐拓现存法国。关于拓本纸张,多见而又较早者是宋拓之纸,其纸以麻为原料,称白麻纸,颜色白中带些青灰,不如后来宣纸白。纸浆粗,纤维长,有小疙瘩。竖帘纹(线纹)距离不匀,有五六分、三四分者不等。纸亦有薄有厚,拓帖多用薄纸,拓碑多用厚纸。前者如宋拓潘师旦刻《绛帖》(二十卷),后者如《九成宫碑》“云霞蔽亏”本与“重译来王”本。到明代,纸线纹皆三、四分长,横帘纹(竹纹)亦细,乃是技术提高之表现。
旧时造纸乃手工为之,用细竹帘抄成,故纸上有线纹和竹纹。历来传拓有一条经验:传拓“用纸宜直勿横”。然则,直横如何分?从淡墨与蝉翼拓中发现,如线纹直为直纹纸;线纹横,竹纹直则为横纹纸。抄纸之帘子与夏季门上竹帘相仿,拓淡墨时,如用横纹纸,拓本则显露出细纸纹,字与花纹既不美观又不精采。然浓墨与乌金拓,因墨浓而厚,盖住纸纹,故与直横无关。
罗纹纸亦始自宋代,且沿袭至近代,但见于拓本者甚少,碑拓本未见。仅北京图书馆有一榷场本《大观帖》,是用罗纹纸,墨色淡而纸纹毕露。清代石涛用罗纹纸作画并题,较它纸为佳。
明代出现有白棉纸,以破布、旧棉絮为料,漂白为纸浆,纸纤维短而无结,厚薄均匀,色白不亚于宣纸。所见其拓本在明代中、前期。至明末清初,此纸质量降低,微黄而粗。如泉州明拓《淳化阁帖》帘纹宽而显(宋帘纹宽而不匀,若隐若现)。
同时,江南有一种黄竹纸,色淡黄,薄而细,因纸小,拓帖极适宜。如火前《真赏斋帖》初拓本,其上题跋赞赏其纸墨为,“纸如黄玉、墨似蝉翼”。此种纸墨与拓法,今见只此一本,现存故宫。清代用纸,各地用地方产纸,大城市所用较佳。如康熙年《懋勤殿帖》与乾隆,年《三希堂贴》,皆用“棉连纸”。厚者为“夹连”;较“夹连”薄,比“棉连”厚者为“料半”。又有稍粗之“粉连”。以上纸因是安徽宣城出售,故名宣纸。清中叶又造出一种最薄纸,名为“净皮”,又名“小七刀”,造纸者名为汪六吉,故亦称“六吉棉连”,为拓铜器、玉器、甲骨之用。据史书记载,宣纸在唐代亦有,其纸皆为贡品。